之所以在我第二个博客的第二篇文章里写关于马加爵的内容,是因为,在opera博客不能用的那几天,我们宿舍卧谈会上由网络安全讲到了马加爵(当时搜捕马加爵时,参考了许多关于他犯罪前浏览的大量网站的记录),一谈就是好几晚,而且大家都查阅了许多关于他的信息,心中有许多想法和感受,可是博客不能用,心中和加爵一样压抑呀.现在好了,有了自己独立的博客,以后就方便多了.
不管是在baidu还是Google上只要输入“马家爵”,便可以看到许许多多,关于马家爵事件的来龙去脉,及相关评论。有人“褒”,有人贬。有人叫他爵爷,把他当偶像;有人称他杀人恶魔,狠之入骨。做为一个局外人,我们如何看待呢?
从他的一封公开遗书上,更加深刻地了解了那个惊天动地的马家爵。俗话说,人之将死,其言也善。从这封含着辛酸的遗书上,似乎可以寻觅到,他人格扭曲的原因。他从小家庭条件艰苦,能够体谅父母,是个懂事的孩子。长大了依旧如此,在外拼命做苦工,减轻父母负担。与同学相处时,努力“改变”自己,从外表到内心。极强的自卑心理,使他过多的迁就,表面上一味的要求与周围人达到“和谐”相处,将许多一般矛盾上升到穷富、贵贱的高度,产生了许多的错误认识。太多的坦然面对,相反促成严重的人格扭曲和心理变态,最终由几个“唯一”关系较好的同学、老乡的“变脸”,点燃了马家爵心中怒火。他再也控制不住了,他对这个世界唯一的希望毁灭了,他决定不顾辛勤养育他的父母“与石俱毁”,就这样一场悲剧在一个勤劳、朴实、善良、孝顺、优秀……的贫苦年轻人身上上演了。
人们如此关注马加爵,一个“倍受人格侮辱与歧视”的年轻人,令许多人不解的是,他从小为父母着想,分担父母忧愁,为何做出这样让父母痛心的事呢?这只能说明马家爵心中积聚的怨恨之深,他总是用贫困安慰自我,从而坦然面对周围人的“歧视和侮辱”,他内心深处充满了对贫困的极度怨恨,从而为后面的爆发埋下了伏笔。
许多人对马家爵事件的看法让人吃惊,有人一味的赞扬马家爵的“豪爽”,以便发泄自己“小小变态”的心理,毕竟无情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是不道德的。相反有些人,视马家爵如禽兽,不去反思事件发生的本质原因。
尽自己所能,关怀身边的每一个人,用博爱融化他们心中的怨恨,用关怀唤醒他们人性最深处的善良,给予他们生活的希望。
为什么要写这些东西啊!搞不懂~
LikeLike
不愿让类似的悲剧重演,表明自己对这件事的认识和看法。号召人关怀周围的人。
LikeLike
请对比一下马加爵事件和美国刚发生的校园枪击案。
美国人把枪击案的凶手也同样列为悼念的对象,他们认为,正是因为他们没给他(凶手)足够多的关怀和帮助,所以才使得他走向极端,他,同样也是一个受害者。
比起美国人来,我们国人普遍做得很差,在一味责怪凶手的同时却很少有人反思自己的过错。何其悲哀!
LikeLike
这个在我们的卧谈会上也涉及了,这也标志这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。
刚开始我也觉得很奇怪,后来起码能想通这个作法的用意了。
法不容情,人岂能无情?
LikeLike